谭建光: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要素(微讲义二)

您的位置:首页>社志会动态>媒体报道

“感谢《广东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刊载”

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主要包含十大要素,支持和促进事业的发展壮大。

一、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理论要素

正确的行动需要正确的理论支撑。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以来,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一是理论的指导。在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的时候,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致《贺信》中指出,“要把服务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青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高尚的精神塑造自己,用现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1]因此,青年志愿者自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党的科学理论成为指引和激励青年志愿者爱心奉献、助人成长的精神营养。二是理论的创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每一届协会领导班子中都设置一位理论研究的副会长。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杭生教授,到广东省团校谭建光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廉思教授等,都先后担任副会长,推进青年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并且,成立青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联系和聚集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究社团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探讨发展趋势和体系建设。早期出版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出版)、《志愿行动在中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体现最先的探索和研究。后来出版的《青春在西部闪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五周年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出版)、《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工作案例》(201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体现专项服务的研究成果。新时代出版的《青年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研究》(2015年人民出版社)、《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年出版)体现领域不断扩大的研究。应该说,青年志愿服务长期以来重视调查研究、重视理论创新的特点,为不断调整和完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提供科学支撑,也为国家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贡献。

二、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制度要素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过程,逐渐建立多层次、分类型的制度规范体系。一是青年志愿服务法规系列。安国启等分析,“1999年9月3日,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第55号公告,公布了《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开创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立法的先河。”[2]从志愿服务立法的发展阶段看,经历三个变化。第一阶段是青年志愿服务立法阶段。因为那个时期各地区主要是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立法主体是青年志愿组织,也兼顾其他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第二阶段是社会志愿服务立法阶段。随着各部门、各机构开展志愿服务,各种年龄层次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原有的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便修订成为志愿服务条例。随着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更多地区加快修订步伐。第三阶段是“统分互补”志愿服务立法阶段。随着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参与志愿服务越来越普遍,既需要社会统筹性的志愿服务法规,也需要专门群体细化的志愿服务法规。因此,推进全国人大《志愿服务法》制订的同时,也鼓励一些地区率先探索重新制订《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界定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权利义务和支持保障,尤其是对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的体验、学习、成长的保障。二是青年志愿服务政策系列。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教育部、商务部、卫健委、文化与旅游部、全国残联、财政部等,为青年参与“西部计划”、支教团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服务、阳光助残志愿服务、援外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等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制订一系列政策,并且要求省市县参照执行。三是青年志愿服务制度系列。深圳团市委支持的“深圳义工联”最早在1990年依法注册成立,制定社团章程等系列制度,成为很多地区的学习参照。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后,每年都制订或修订制度,并且汇编成册,提供各级组织学习和使用。这样,促进青年志愿服务“有章可循”、规范发展。四是青年志愿服务措施系列。近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动各级组织制定详细的“细则指引”“具体措施”等等,针对青年志愿者队伍和青年志愿服务站点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提供周到细致的指引和帮助。调查发现,这些多层次、分类型的青年志愿服务制度体系,有利于青年志愿服务的健康顺利发展,也成为各地区的参考借鉴。

三、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组织要素

志愿服务重在“人(志愿者)”还是重在“事(服务)”,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过程,没有陷入概念之争,而是针对发展的具体需求采取策划、筹划部署。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编著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一书提出,“建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网络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组织网络的工作是中国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机制建设的核心内容。”[3]这包括国家级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全国性行业青年志愿者协会;地市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县级青年志愿者协会;镇街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社区农村青年志愿服务站;各类志愿服务队等。也就是说,从30多年前青年志愿者行动启动初期,从中央到地方已积极推动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包括通过“协会、中心、站点”承载的青年志愿者网络;以及通过“总队、分队、小队”维系的青年志愿者力量。目前,青年志愿者组织体系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职责分工。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统筹协调的社团,协助制订政策和制度,指导服务团队,建立发展网络。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作为协调机构,负责策划和组织服务的落实,提供各类志愿者团队的专业提升和资源保障等。青年志愿服务站点承担志愿者交流合作、设计服务、联系和凝聚群众的功能。青年志愿者队伍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关爱和帮助的服务,传递党的温暖,促进民生改善。这种“统分结合、各司其职”的志愿组织体系,发挥很好的作用,保障青年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四、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行动要素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最初就是确定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特别强调通过专门行动和专项服务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关爱帮助,给社会带来文明进步。1993年2月,首次打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就是开展京广铁路沿线为旅客送温暖的“青年志愿者行动”;1996年启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第一个长期项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随后陆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群众生活需要推出专项行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提出,“进一步巩固深化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工作等重点项目,强化服务标准,提升实施水平,扩大品牌影响,着力发挥重大项目在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4]通过梳理文献和调查研究发现,青年志愿者的行动体系,具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行动的率先性。即在党和国家有需要,人民群众有需求的时候,青年志愿组织率先行动,作出探索、作出贡献。如扶贫接力计划、西部计划等都是发现山区农村、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求、民生需求。援外计划是发现“民间外交”体现中国友善、建立友好关系的需求等等。二是行动的推广性。很多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探索创新,积累经验、形成机制之后,成为其他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移植和推广的形式,实现志愿服务的更大覆盖。三是行动的成长性。许多青年志愿者行动坚持多年、持续推进,即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也让志愿者和服务对象获得成长发展。如扶贫接力计划、西部计划开展30多年来,接受帮助的山区农村孩子一代一代成长,也有留守儿童成长为大学生或者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并且也成为志愿者。四是行动的融合性。如青年志愿者援外服务计划,在志愿者到亚洲、非洲国家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既带去中华文化的影响和交流,也将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文化习俗带回来传播交流。研究发现,中国青年志愿者陆续推进的服务行动,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五、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项目要素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最早探索了从“活动”向“项目”的发展延伸。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开展友爱、互助、公益、惠民活动,都是适应一时的需求而开展的服务,结束之后缺乏持续性和延伸性。青年志愿组织借鉴工程项目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的做法,率先探索在志愿服务中引入“项目运作”,推广“项目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运用“项目管理”的方式,逐渐建设西部计划、关爱行动、阳关助残、援外服务等专项行动。与此同时,广州市在举办亚运会之后,2011年率先探索“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积累,取得成功经验之后,获得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健委、文化与旅游部、水利部、全国残联等重视,2014年启动“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迄今连续举办五届项目大赛,形成拥有3000多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的“项目库”,并通过项目大赛和项目实施培育优秀的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一是覆盖国家、省、市、县的四级项目比赛体系。通过优秀项目的选拔,既发现城乡关爱帮助群众的好项目,也促使青年志愿者提高规范服务、做好项目的能力。二是面向全国各地区的项目动员能力。通过项目大赛和培育推广,将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延伸到城市与农村、沿海与边疆,让广大基层群众受益。三是建立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库、案例库等。为积累项目、提升服务提供丰富资源。由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项目大赛所带动的全国各类志愿服务项目选拔、公益项目选拔等种类逐渐增多、形式不断创新,推动了全社会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的机制发展。

六、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培训要素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率先建立青年志愿服务的培训体系。从最初的专项行动培训,到日常化的骨干培训,再到志愿服务讲师培训等等,逐渐探索适合中国国情、适合服务需要的培训机制。并且,指导编写“志愿服务岗位能力培训”系列教材,建立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培训示范基地、培训基地等。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编写的《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大纲》提出,“《培训大纲》以志愿服务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分层分类的模块化培训为基本思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志愿服务的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及培训方法、机构、师资和考核提出了规范性指导意见。”[5]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积累,青年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具有几大要素。一是形成青年志愿服务培训教育的知识系统。从志愿服务理念,青年志愿者素质到志愿组织能力要求等,逐渐建立规范的培训版本和要求。二是形成青年志愿服务师资队伍。从志愿服务培训专家团、讲师团,到涉及各行业、各领域的志愿服务培训专门人才等等。三是建立青年志愿服务的培训阵地系列。既有专门设立的志愿者学院,也有志愿服务培训中心、志愿者训练基地等等,能够根据需要开展理论授课、案例分享、室内体验、野外拓展等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四是建立分层分类培训的系统。适应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等青年志愿者素质培养的不同需求,设置“送课到社区”“送课下乡”“网络共享课”“课程视频库”等等。这样,既有利于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素质提升,也有利于提供其他志愿组织的参考共享。

七、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评估要素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是率先探索和实施专业评估的组织,积极推进对青年志愿服务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青年志愿服务阵地的专业评估,不断推动创新和发展。目前,从全国、省、市、县多个层面,分别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评估,既有利于青年志愿者提高服务水平,也有利于面向社会大众提高公信力。一是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评估。既包括积极推动各级各类青年志愿组织参与社会组织的评估,取得3A以上资格,获得政府扶持和资助;也包括从志愿服务角度的组织评估,促进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与团体坚持助人与育人的初心,做好深入细致的服务,有效帮助社会人群,提升组织美誉度。二是青年志愿服务阵地的评估。对于各级建立的志愿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基地等,根据吸纳志愿者交流和服务,为社区农村群众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分类,促进优秀志愿服务阵地更好发展、扩大影响;也促进存在不足的阵地加快改善、获得提升。三是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评估。这是最普遍、最受欢迎的。通过深入项目实施团队,了解服务活动开展情况,服务对象受益情况,服务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项目成效提出评价,对项目实施提出建议。尤其是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专业评估,展示服务成效,获得社会更多认可和支持,具有更好的发展机遇。目前,青年志愿服务评估体系正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力求发挥更好的作用。

八、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传播要素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过程,志愿文化宣传和品牌传播系统逐渐建立,并且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依托共青团传播系统的优势,包括中国共青团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青年网、共青团新闻联播等,将青年志愿服务的优秀人物、优秀组织、优秀项目,面向全社会展示,赢得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从调查的情况看,中国青年媒体、自媒体、新媒体是最活跃的力量,宣传的信息、视频、图像,影响面和覆盖面非常广,吸引力和渗透力非常大,尤其是青年志愿服务的爱心故事等更是广泛流传、深入人心。二是面向国家主流媒体、主流网站传播青年志愿服务的“正能量”,将弘扬爱心奉献、助人为乐作为社会的新时尚,作为青年的新潮流。青年志愿者的爱心故事、助人经历、心得体会等,成为传递友善中国的声音,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和点赞。三是大力培育青年志愿者传播力量。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大量青年志愿者也开设新媒体、自媒体,传播志愿服务的信息和图像。为此,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服务征文”“志愿服务视频征集”“志愿服务图像采集”等等,将青年志愿者自己收集、自己整理、自己创作的传播作品面向社会公布,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誉。通过中国青年志愿者“讲好志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为中国塑造新形象。

九、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国际合作要素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以来就主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一方面是积极参加国家的对外交流,面向友好国家进行志愿服务的文化交流、项目合作等等;另一方面是争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经验分享,塑造中国发展的新形象。然而,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过程,遇到不少问题,也在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信任,解决存在的问题。最初,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不愿意接纳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特别咨商”,认为青志协是“官方机构”而不是“社会组织”,不符合资格。后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一方面认真准备材料,递交申请;另一方面邀请联合国志愿人员开发计划署以及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前来考察交流,了解动员和组织青年参与社会化志愿服务的情况,获得信任和支持。因此,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获得联合国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CCIVS)联席会员资格,获得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务委员吴仪担任主席,执行主席由外经贸部石广生部长和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担任。”[6]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配合外经贸部、共青团中央开展联合国“国际志愿者年”的系列活动,面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志愿服务的新发展、新形象;也让全国各阶层群众更多了解和认识国际志愿服务。近年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国际合作体系包括多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合作的“青年服务”项目,选拔优秀青年志愿者前往世界各国的联合国机构服务和锻炼,也体现中国青年的国际服务精神。二是积极推进青年志愿者援外服务计划,面向发展中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在教育、农业、卫生、体育等领域提供志愿服务,帮助改善生产与生活水平,改善教育与卫生状况。三是各省市青年志愿组织与国际组织、外国机构的合作项目,如北京市与联合国开展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发展”项目等等。四是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杭州G20峰会等提供青年志愿者国际服务。这些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合作服务,让青年志愿者获得锻炼,也为中国新时代的国际交流作出贡献。

十、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资源保障要素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过程,一直都非常重视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最初是通过共青团组织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扶持,开展探索性的服务计划,如扶贫接力等等。在取得成功经验,呈现社会效果之后,争取财政支持的资金资源保障,如与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与商务部和财政部开展的援外志愿服务等等。与此同时,逐渐建立社会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包括爱心企业资助、社会人士捐助等等。目前,青年志愿服务资源保障体系包括:一是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机制。国家层面更多是通过对青年志愿者专项服务行动的支持和资助。省市层面则包括专项服务行动的资助,也提供组织管理运营的扶持。最早是共青团深圳市委推动成立“深圳市义工联(志愿者联合会)”之后不久,市委市政府批准提供“四个人员编制,每年40万元管理运营经费”的扶持。随后广东省政府批准财政注资扶持广东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基金会,提供项目服务资金和组织管理资金的使用。如今,全国大多数省市都有财政支持志愿服务资金,包括扶持青年志愿服务的资金。二是企业资助资金。包括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都陆续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资金资源的支持。尤其是广州市2011年最先探索“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时候,项目扶持资金很多就是来自爱心企业的资助。三是陆续建立“志愿服务基金会”“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等,形成面向社会广泛吸纳爱心资金,促进志愿服务发展繁荣,促进青年志愿服务创新的机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资源保障机制逐步健全、逐渐完善(原文刊登于《广东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的贺信》,载《中国青年志愿者》,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2] 安国启:《志愿行动在中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3]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中国青年志愿者》,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4] 荣德昱:《青春与伙伴同行——我国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与政策选编》,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88—89、90、116页。

[5]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中国志愿服务培训大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6] 尚欣佳:《中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成立》,载《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26日第1版。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