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和他的“乌托邦”:他们用平凡大爱构建羊城底蕴

您的位置:首页>社志会动态>媒体报道

乌托邦李森,“外行人”傅邦,还有成百上千的羊城善心人,他们因不同目的而来,却共同彰显了这个城市的温度。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行善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细水长流,但最难得的还是坚持和包容。平凡大爱可能不需要张扬,但一定会渗透每个广州人的生活当中,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蕴和吸引力所在。
粤语中有一个词语“牙刷”,意思并不是指刷牙工具,而是因为取得成绩而表现张扬,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但在低调的广州,即使是有十分值得骄傲的地方,广州人也深刻认识到与其“出风头”,不如脚踏实地,再往前多走几步。

事实上,广州的公益慈善成绩单值得让人“牙刷”:在中国慈善联合会在北京发布第四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中,广州人的捐赠增长速度达到 27.18%;广州社工机构和持证社工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来自民间的公益明星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在他们当中,有人坚持做志愿者十数载,继而被国家领导人接见;也有人利用专业技能,将音乐和文化带进公益慈善;还有人在无数个100元中传播平凡大爱,让人人公益在广州真正落地。在谁也不能包打天下的时代,他们不会把自己放在最高的位置,而是带着不同领域对公益慈善的理解,踏步向前,共同将广州建设成为一座包容、温暖、细水长流的慈善之城。

志愿者和他们的乌托邦

李森

在广州的志愿者圈子里,很少人不知道李森,至少会知道他的网名——乌托邦。不少志愿者会亲切而尊敬地称他为“老乌”,虽然他的年龄也不过 40 岁。李森对得起这样的名号,毕竟他已经是一名“从业”17年的资深志愿者。在他的名字前面,还有许多称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好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老乌累计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 3.5 万小时。

在刚刚担任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队长时,“乌托邦”这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志愿者 BBS、广州青年网等线上平台,组织探访独居老人、露宿者、智力障碍人士等服务活动,为想要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有心人解答问题。未曾见过李森的志愿者想象,乌托邦究竟是一个空闲时间很多的热心大学生,还是一个退休后发挥余热的老头子。当时,李森还是广州电信的一名员工,许多同事并不知道他的志愿者身份。

现在,虽然李森在团中央挂职社会联络部副部长,但他的名字依然活跃在广州的志愿者圈。正如他在离开广州奔赴北京前写下的《来不及道别,却未曾走远》中所说,“虽然身在北京,但心却咫尺……仓促的道别,只为明天更紧紧地握住双手。”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李森接受表彰,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经历了这个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李森依然保持着他踏实、勤恳的风格,就像他形容,做志愿服务,应该就像广州人喝早茶一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多年以来,李森的志愿服务对象往往是孤寡老人、弱能人士等特殊群体,感人的探访故事多次被媒体挖掘和传播,让“志愿者”似乎成为了始终闪耀天使光环、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圣人。但李森认为,志愿服务中他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在与此同时,结交了许多真诚的好友,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些收获是无法计算的。

有这样想法的,并不只是李森一个人。目前,广州的机关、城区、农村、校园、企业等各界共建志愿服务队伍 16000 多支,超过 2000家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约 136 万人,社区义工 65 万多人,义工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12%——即平均不到 9 个人里便有一个义工。广州志愿服务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还有不少是“新广州人”,他们往往能在志愿服务中找到自己在城市中的位置,助人之余,温暖自己。

数字可以用来衡量广州城的文明程度,而对于李森来说,每一次志愿服务,就是一次善的传播。他曾经对很多人说过一个“爱的救生圈”故事。2013 年夏天,李森在探访露宿人民桥下的流浪者时遇见了小唐,李森问他是否需要什么食品和衣物,小唐却表示希望得到一个救生圈——当他看到有人落水时就能施以援手。而就在拿到救生圈一个多月后,小唐跳入河中救起了一名轻生的年轻女孩。

“救生圈就像生命循环一样,将爱不断传递下去,这就是志愿的精髓。”李森知道,在这场庞大的接力赛中,无论他跑在什么位置,都会有越来越多人接棒,继续传递。

公益慈善,没有“外行”

在为歌曲《善城广州》寻找创作灵感时,傅邦正漫步在鸟语花香、风景秀丽的白云山。突然,眼前掉下一朵灿烂的木棉花——红艳却不媚俗,犹如壮士的风骨。“每一份付出,都是幸福的源泉。”他写下了这样一句歌词。

这就是词曲作家、华南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傅邦对慈善与幸福的理解。“我们做公益、做慈善,有时候也需要勇气和决心。我理解的‘幸福’是付出,付出的能力越强,幸福感也就越大。”

《善城广州》歌词中,“五羊、木棉、珠水、云山”等词汇,是广州的鲜明印记;“平等、友善、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公益慈善的路上,我们只要“不忘初心,携手并肩”,就可以“爱满人间,薪火相传。”……在傅邦眼中,住在广州的人们是最宽容、最友善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善城。正是这份感动,激发了他创作《善城广州》的动力。

在创造词曲以外,傅邦还尝试将传统国学与经典国乐相结合,在广州组织和参与一百多场公益国学文化雅集,采取教学与分享互动的开放模式,分享他对音乐与国学的理解,古人云:“移风易俗,莫过于乐”,而当公益慈善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时候,它的根基会更深,影响力更大,传承也会更久远。

对于公益慈善从业者来说,傅邦可能不算一个“圈内人”。但他尝试通过将音乐、文化带进公益慈善,告诉我们行善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事实上,在出现重大事件时创作的公益歌曲往往能在瞬间凝聚人心,而像《善城广州》这样因爱而生的作品,则能在细水长流中改变个体对公益慈善的观念。如此“非传统”的公益慈善参与方式,有着其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现代公益慈善需要突破,更需要创新。傅邦认为,在“人人公益”的大趋势中,并没有所谓的“外行”,所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找到最合适的位 置。对于一个词曲作家来说,他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实现“文艺创作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理念,将公益音乐、文化传承常态化,成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可以预见,这样的观念将随着《善城广州》的广为传唱而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可。

420 个爱心故事

启动资金100元,每年注入资金不低于500元,保底资金100元。这可能是每一个广州人都能支付得起的一顿喝早茶 的 钱。这似乎在说明,在广州参与公益慈善,就如喝早茶一样稀松平常,是一种最普遍不过的生活方式。

春节刚过,市民袁阿姨便领着孙子浩浩来到广州市慈善会。在这里,8 岁的浩浩将过年期间收到的1300元压岁钱,汇入了以自己名字冠名的个人慈善基金内。这笔钱将和他此前的捐赠一样,被用于助学项目中。这两年以来,像袁阿姨一样带着孩子并用孩子过年的压岁钱来设立个人冠名基金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越来越多了。

只需要启动资金100元,个人可以在广州市慈善会的基本账户下设立冠名基金,设立专项科目,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基金设立方不仅可以在线完成申请,后续可以通过慈善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随时查阅基金情况,并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在线渠道向基金捐赠资金。除此以外,还能自定一次捐、月捐、季捐和年捐计划,轻松管理冠名基金。设立门槛低、程序便捷、项目自主、管理规范……种种有利因素让人人公益在广州真正落地。

截至 2017年2月,已经有420个个人冠名基金正式成立。这些基金的背后,是 420 个爱心故事。

番禺石楼善世堂醒狮团就是其中的一个。醒狮团希望通过醒狮运动吸引更多社区青年参与保育传统文化,帮助社区困难家庭子女接受教育。基金的资金来源大多醒狮团参赛获奖奖金、社区居民,金额往往是“9.99”、“8.88”的小额捐赠,但就是这些点点滴滴,让注册仅一年的善世堂醒狮团公益基金成为目前捐赠次数最多的一个专项基金。

在这些冠名基金、专项基金中,有些是捐助社区贫困学生早午餐费,也有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学习费,拥有一个个人冠名基金对于这些广州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需要“张扬”的事,而只是他们表达爱心的一种最朴实、便捷、落地的方式。

乌托邦李森,“外行人”傅邦,还有成百上千的羊城善心人,他们因不同目的而来,却共同彰显了这个城市的温度。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行善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细水长流,但最难得的还是坚持和包容。平凡大爱可能不需要张扬,但一定会渗透每个广州人的生活当中,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蕴和吸引力所在。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