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参与志愿服务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您的位置:首页>研究与创新>其它成果
人人参与志愿服务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体会文章之二
谭 建 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逐渐走向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格局,要创造各阶层、各群体踊跃加入志愿组织、踊跃参加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并且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利益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关爱和帮助,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我们结合调查材料,分析各类人群参与志愿服务的特殊价值及其发展趋势,提供分享交流。

01加强党员志愿服务的示范性
     共产党员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岗位学雷锋”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相结合,既在本职岗位上做好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好人民托付的各项工作内容,也在本职工作之外发挥爱心和热情,做好关心帮助群众的服务,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因此,在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进程,党员志愿者是先行示范的群体,是带动各类群体参与的先锋力量。北京市大兴区老党员志愿者吴学芳,自主创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红色板报长廊”,开展宣讲宣传党史历程与红色文化,宣讲宣传新时代新思想的志愿服务。吴学芳老人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将涉及传播思想理论、传播方针政策的篇幅剪辑下来,在“红色板报长廊”中展示,供社区居民和来往人员浏览和学习;也让很多热心人通过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推广,不断扩大思想理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还有,广州市“红棉暖心”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是机关党员陈晓霞等发起的队伍。他们挂靠在市直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总队,但是采取自主运行、自主发展的机制。不同于一般党员志愿者较多进行文明倡导、探访慰问等普通型的服务,广州市“红棉暖心”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专注于关心和帮助“失独老人、自闭症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特殊人群,开展长期和深入的陪伴服务和赋能增值服务。例如:帮助梅姨、英姨、深姨、琼姨、关姨等失独老人及清姐、红姐等单亲妈妈走出困境、重新生活,并且在志愿者的影响下由“受助者”变为“助人者”,热情参加志愿组织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成功培养多位受助者从手工小白成长为手工达人,线上线下开设手工课堂160多堂;帮助雯雯等特殊儿童培养融入社会、回归生活的能力,通过参与志愿组织的服务获得心灵的充实。九年来,广州市“红棉暖心”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服务覆盖130多个村居,惠及群众15万人次,其中长期关爱帮助120多名特殊群体及其家庭。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全国各地的党员志愿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服务领域覆盖文明倡导、关爱助困、治理创新、生态环保等方方面面,服务区域从城市延伸到乡村,从沿海延伸到内地,从平原延伸到山区,带动越来越多的城乡群众行动起来、关爱互助,共建共治和谐家园,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02加强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性
     青年志愿者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发展中的先锋力量,也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中的活跃力量。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青年志愿者激发创新活力,既弘扬党的优良传承,也发挥青年的时尚特色,在志愿服务中更有担当与作为。西安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传承西迁精神“听党指挥跟党走”的精髓和“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内涵,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丰富内容,从研究生支教团为边疆和山区孩子带去智慧的启迪、希望的种子;到青年学子实践志愿调查队深入农村访民情、问民生,撰写调研对策报告提供党政部门决策参考,都洋溢着新生代的创新特色与活力。还有广州市黄埔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弘扬“铁军青年”的传统,体现“靠埔青年”的品质,不仅仅在关爱助人、抗击疫情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面向开发区、科技园、知识城等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技普及志愿服务,也开展面向科技人才的社区暖心志愿服务。从1993年启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到2003年启动“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山区服务行动,再到2014年启动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青年志愿服务一直引领时代潮流、推动时代进步。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青年志愿者要勇于“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从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志愿服务到关爱阳光助残志愿服务,从社区治理创新服务到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从应急救援安置服务到生态环保建设服务,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服务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服务等等,都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都有青年志愿服务的痕迹。同时,也让广大青年在志愿服务中获得锻炼与成长,具有实践育人的良好成效。

03加强老年志愿服务的便捷性
     近年来,伴随我国越来越多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部分地区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开展关爱和帮助老年人的各项志愿服务,与此同时也掀起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潮。按照党的二十大的部署,推进全社会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安”的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在做好老年生活保障、健康保障、安全保障的同时,也积极探索老年志愿服务的新方式新路径,让广大老年人在新时代有参与、有贡献。中国科协面向600多万老科技工作者,发起开展志愿服务的号召,鼓励退休老科学家、农科人员、技术人员等科技人才深入乡村社区,面向城乡群众传播新知识新技术,面向少年儿童激励热爱科学、热爱创新的精神。教育部“银龄计划”鼓励退休老教师深入山区农村开展支教志愿服务,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带来知识、启迪智慧。未来的老年志愿服务要进一步增强便捷性和安全性,让更多的退休干部职工、社区老人、乡村老人也可以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既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也增添晚年生活的价值与乐趣。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樵华社区老年志愿者黄伍根,年轻时当兵入党,退伍后回到地方工作,退休之后就热心做社区志愿者,组建“红根大叔”志愿服务队。一方面专门帮助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如长期关爱帮助一对智障姐妹,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引导他们融入社区生活,十几年如一日的热心帮扶,让更多人受到感染和激励,组成爱心链条;另一方面专门做好社区巡防、安全保护、环保生态的服务,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少年儿童的防溺水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长年累月打捞河中垃圾、保护河道洁净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志愿服务“琐事”,每一件都非常小、非常平凡,但是长期做下来就非常有价值、有意义,既营造了社区的友善爱心,也构建了社区的安全和谐。未来要更多构建老年志愿服务的便捷网络,让更多的老年志愿者有作为、有贡献、有充实、有自豪。

04加强妇女志愿服务的普遍性
     中国妇女是城乡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乡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要进一步激发城乡妇女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打通更多城乡妇女参与志愿服务的便捷渠道,让广大妇女有参与、有贡献、有成就。调查发现,城乡妇女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发挥特殊的优势:一是特别有爱心,以母爱和慈祥关心帮助他人,给社会带来温暖;二是特别细心,善于发现社会需求、服务对象需要,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三是特别有耐心,能够长期坚持做好服务,长年累月关爱帮助对象,解决困难与问题。浙江省丽水市志愿者沈姐等创办“人间烟火”重症患者爱心共享厨房志愿服务项目。从最初为贫困家庭、流动人员提供爱心送餐,到细心发现医院重症患者治疗期间,非常渴望获得卫生又可口的餐食,就专门开展医院“爱心厨房”志愿服务,一年多来免费服务有需要的对象一万多人次,获得病人、家属、医院、社会的好评。还有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热心妇女吴炳菊等创办的博仁爱心协会,从家风家教的宣讲宣传志愿服务做起,延伸到邻里纠纷调解的志愿服务、乡村文明倡导的志愿服务、红色文化传播的志愿服务等等,领域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很多镇村都邀请博仁妇女志愿者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乡村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的宣传和实施。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志愿服务更加繁荣的新阶段,要特别重视妇女志愿服务的发展,扩大妇女志愿服务的普遍性,让妇女志愿者在城乡地区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05加强亲子志愿服务的吸引力
      家庭志愿服务或者亲子志愿服务是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趋势,是父母和子女共同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一起为社会文明和他人幸福作出贡献,也促进亲子关系和家庭和睦的新现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并且在服务和体验中获得成长,就是值得关注的趋势。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中国特色亲子志愿服务的发展,建立更好的机制、创造更多的机遇。北京市多年来推动“家庭志愿服务”的发展,以“大手牵小手”“小手拉大手”等多种方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还有广东省中山市2005年开始探索“亲子志愿服务”,延伸出中学生志愿服务和红领巾志愿服务。一些家长反映,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与孩子的交流很多,是多年来难以见到的情形,增进了家庭感情。一些孩子反映,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获得父母的激励和指导,非常高兴,感觉自己很有价值、很有成就感。从2021年开始,中山市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专门分设中学生志愿服务和红领巾志愿服务类别。中学生志愿服务提倡在学校开展和在社区开展,让学生在参与友爱互助、邻里关怀的志愿服务中获得体验和成长。红领巾志愿服务提倡亲子参与,家长和社会共同支持学校的志愿服务,一起为社会文明和社群关爱做出贡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家庭亲情、家庭纽带的国家,家庭成为维系社会非常重要的细胞。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大力倡导家庭志愿服务、亲子志愿服务,就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共同建设和谐家园、美好家园。

06加强专业志愿服务的引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志愿组织的服务目标。为此,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繁荣,就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 一是吸引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志愿组织、参与志愿服务,鼓励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园艺师、技术工人等具有专业技术与技能的人才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和实效。 二是鼓励专业类型志愿组织的发展,让更多针对城乡群众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专业服务的组织获得施展、发挥作用。 三是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大量专业志愿者,既做好普通志愿者的专业培训,也激励志愿者在服务实践中积累专业技能、专业经验,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的需求。北京市惠泽人志愿服务中心成立以来,长期推动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参与国际专业志愿服务联盟,引进专业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做法,不断提高城乡志愿服务的水平。同时,联合各个地区、各个企业举办专业志愿者培训班,引导志愿者骨干精准把握服务对象的需求。目前,惠泽人的专业志愿服务获得许多部门、许多地区的认同,团中央、民政部、乡村振兴局等委托其参与推进专业志愿组织发展、专业志愿项目发展。还有,深圳市在建设“志愿者之城”的过程中,注重发展行业志愿服务和专业志愿服务,如探索医院“志愿U站”的形式,专业医疗志愿者与社会组织志愿者合作,在各个医院中的“志愿U站”开展导引、讲解、关怀、扶助等服务,因为通过专业学习而贴近患者需求、适合患者心理,受到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海南省美兰区将脱贫攻坚中获得科技人员帮助,实现种植养殖脱贫发展的农民,组成“田教授”专业志愿服务队,帮助其他有需要的农民,传授种植养殖知识,帮助进行科学管理,实现“一人带众人”“先富带后富”的效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广大群众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大力发展专业志愿服务,大力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水平,才能够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07几 点 建 议
     党的二十大是在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为中国志愿服务提供科学指引、激发强大动力,为建设“全民志愿”的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此,在营造“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社会风尚过程中,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第一、完善制度设计
     即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健全各项制度措施,形成支持和激励、规范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系列制度。

第二、扩大组织网络
     既要建立更多的志愿组织类型,也要增强志愿组织的能力。具体包括:一是积极推进国家、省、市、县等四级志愿服务联合会等行业组织的成立,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功能;二是大力鼓励各种不同类型的志愿组织发展,例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妇女志愿者协会、老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各种专业志愿组织、实务志愿组织等;三是支持推动灵活性、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团队发展,形成覆盖城乡社区的志愿服务网络。

第三、丰富项目类型
     通过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展示交流、“四个一百”最美志愿服务项目评选等平台,发掘和培育多样化、有实效的项目,从多方面为城乡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

第四、夯实资源保障
     总结各地“志愿者之城”“志愿之区”建设的经验,探索财政支持、企业资助、社会捐助等多途径的志愿服务资金资源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志愿服务发展基金会或组建志愿服务专项基金,为志愿服务组织成长、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提供支持,为志愿服务传播推广提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局面。

您还可以了解更多: